第一太平戴维斯:2017上海房地产市场大棋局
时间:2017/9/14
浏览量:
1397
目前政策大方向趋向收紧,内地开发商的现金流将备受考验,外资亦可能重估内地市场的投资价值。但目前政策冲击波威力尚难估算,后市走向料将在年底前明朗。
住宅交易市场
年初上海严厉整顿商住两用房,上月又在全国范围内首次推出只租不售住房用地。第一太平戴维斯朱兆荣表示,最近中国房地产投资颇多变数,可以说政府态度明确,惟政策效果还需要时间观察。他指出,由于出售型的住宅回笼资金相对迅速,故在去杠杆的大背景下,持有型的商业地产受影响更大,尤其眼下内地地价高企,租金上涨机会却有限,整体投资回报率较低,若只租不售,的确十分考验开发商的整体财务能力。
全国范围内,金融工作再度重申去杠杆,预计政策组合拳料将缩小楼市的上涨空间,内地楼价的上行幅度一定不会似五年、十年前这般迅速,若早前可以按年上涨7%至8%,未来则可能是2%至3%,总之投资回报率会收窄。
短线快速盈利模式不再
投资市场上的风向,则尚待观察。十多年前,上海投资市场以外资主打,随着内地楼市赚快钱渐渐不易,令外资热情降温,投资市场开始由内资挑大梁,其中八成以上交易均由后者完成,但过去两年间,包括欧美、东南亚等在内的环球市场,办公楼投资回报也从逾4%收窄至3%,与上海等内地一线城市持平,敏锐的外资基金又开始回流上海,重新审视上海市场的价值。
以往外资决定中国投资策略时,多依赖数据分析、国际经验,现在亦将决策重点置于政策面,在政策解读上花很大功夫,因为投资内地楼市,短线快速盈利的时代已是过往,目前更多要看中长线。
投资重点重回一线城市
据其观察,早年外资在内地市场喜欢单打独斗,现在则会寻找国内、国外合伙人,增加实力,降低风险,且在内地的发展重点又从二线城市,回归到一线城市,“外资以前会考虑到二线城市价格便宜,未来上行空间巨大,但从具体实践来看,内地二线城市的楼市经营模式,与国外仍有一定差距。”
豪宅市场向来被视为高净值人群资产配置的重点,只是如今内地富豪流行环球购房,上海豪宅是否依然畅销?
现在资金出海不易,上海豪宅市场的对手并非境外豪宅,而是限购、限价政策。他透露,此间高净值人群对上海豪宅的需求从未降温,但最大的问题是被限购。他指,限购数年并无损上海豪宅市场,若放开限购限价,料豪宅价格将飞涨。
内地豪宅市场发展数十年,高净值人士对物业管理的要求越来越高,有基于此,公司最新推出了尊贵住宅服务,其中包含私人管家式服务、VIP客户个人及家庭不动产投资、处置、配置管理全方位托管顾问计划等等,看齐英国私人奢邸服务理念。
商业地产方面表现
迪园落户 南京东路旺场
上海是内地商业重镇,但近年来内地网购兴旺,实体店一度日子难捱。上海鼎鼎有名的南京东路商圈,去年商铺空置率一度高见15%。但随着迪士尼落沪,旅游消费有了起色,目前情况大为改观。
虽然目前没有整体数据,但最近南京东路一些项目正在积极改造,租金也明显上扬,第一太平戴维斯的不少客户瞄准南京东路,计划在此开设新店,与此同时,新天地租金亦明显见长。他认为,淮海中路、南京西路多表达了上海本地消费,但南京东路、新天地则与旅游业密切相关,后者突然发力,料与赴沪旅行人数激增相关。
事实上,《2016年上海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中的统计亦显示,迪园尚未开业的2015年,赴沪旅游的国内游客同比仅增2.8%,旅游收入同比升1.9%;2016赴沪旅游的国内游客则录得2.96亿人次,同比增幅为7.4%,旅游收入录得3,443亿元,同比增14.6%,升幅为2015年的逾7倍。
商场易构建独特风格
由于服饰等业态受网购冲击较大,过去数年间,内地各家购物中心纷纷大力引进餐饮业,部分商场甚至将逾半面积,分给各家食肆。不过,近一年来,内地白领们又开始流行网上订餐,对商场经营者而言,真是计划赶不上变化。
经营计划赶不上潮流
外卖对实体餐饮店未必一定有损害,有些餐饮店会因外卖订单增加而营收,当然有些店家会失去部分生意,但对商业地产经营者而言,的确需要重新作出布局。
“商场中餐饮业太多会有问题,母婴用品、培训机构过量,同样也不行,”朱兆荣直言,哪种业态火爆,发展商就一哄而上,导致内地商业开发过剩,“即便在上海,成功的商业开发项目亦数量不多。”
市场瞬息万变,开发商应该提升自身经营能力,不要因畏惧与众不同,不敢尝试一些新业态,商业地产需要建立自己与众不同的风格。
谈及新趋势,朱兆荣说,以前一谈商业兴旺,就想到奢侈品一线品牌,但华为、特斯拉等高科技企业,正计划在实体店做更多展示,未来或是商场“新金主”,此外内地庞大的健身市场也值得重视,形形色色的健身房品牌,开始蜂拥进驻商场。
健身品牌具发展潜力
健身运动类业态的蓬勃发展。往日,多数商场仅仅是将运动服装和健身房作为其中一个商业元素,并不会将之放大。但现今由于内地白领推崇的跑步和健身文化,不少商场顺势推出转售跑步及运动装备的门店。早前,上海市场不过数家健身房品牌,且多租用两三千平米的独栋会所。但现今品牌不下几十家,规模大小不一,包括大牌Studio、以及新兴品牌主打私教等。一些健身会所租用的最小面积,不过150平方米,随时都可进驻商场,”借力健身热潮,运动消费成为商场补给业态之一。未来,商场将呈现愈发多元化的发展态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