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摊面积”要取消?可能你理解错了
2月18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官方网站发布《关于<城乡给水工程项目规范>等38项住房和城乡建设领域全文强制性工程建设规范公开征求意见的通知》。而在其中的一份《住宅项目规范(征求意见稿)》中,住建部给出了“住宅建筑应以套内使用面积进行交易”的建议。表面上看起来,这一困扰国内购房者多年的问题有望得到解决,但实际上,这可能只是一次大规模的政策误读。
随后,“取消公摊面积”的消息不胫而走,社会反响热烈。然而,人们可能高兴得过早了。
公摊面积即业主对公共面积的分摊部分,所谓公共面积包括了住宅楼中大厅、走廊、电梯等部分。“公摊面积”的存在,使得购房者购入的“建筑面积”远大于实际的“套内建筑面积”。此外,国内目前对此交易方式暂无明确法律规定,因此,在寸土寸金的国内商品房市场,公摊常常被广大购房者所诟病。
事实上,据央视报道,这个规范未来约束的是工程建设行为,约束对象是住宅项目的建设单位。这与我们所关心的住宅交易到底是以“建筑面积”“公摊面积”来计算,并无直接关系。与我们大家关心的物业费、取暖费以何标准收取,也没直接关系。
也就是说,这份具有“技术法规”性质的文件,在未来的短期内既不会影响房地产市场的供需与价格,也不会影响购房者的实际成本。媒体和大众所获“取消公摊面积”的消息是彻头彻尾的误读。
而真正能够左右商品房面积计算的,是住建部的另一份文件:《商品房销售管理办法》,在这份文件中明确指出,商品房销售可以按套(单元)计价,也可以按套内建筑面积或者建筑面积计价。商品房建筑面积由套内建筑面积和分摊的共有建筑面积组成,套内建筑面积部分为独立产权,分摊的共有建筑面积部分为共有产权。
在目前大多数的购房合同中,无论开发商前期如何宣传,最终签订的合同里,基本都是按照套内面积来计价,也就是说,在实际成交过程中,“按照套内面积计算的”单位面积的均价会较“按照建筑面积计算的”均价有所升高。
无论如何,对于购房者而言,这套房子的总价实际上是不变的。
“以套内使用面积进行交易”,不等同于“住房按套内面积算”,即任何一份合法的销售合同上必须标明套内使用面积,但并不意味着以套内面积进行计价。
综上,短期内该规范并不会对房地产市场产生过大的影响,而往好的方面看,作为公共空间的使用者,购房者为其分摊一部分成本并不奇怪,并且在新规范的约束下,从规模经济的角度来看,极少有开发商会继续做出盲目扩大公摊面积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