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乡置业,买套武汉的写字楼过年!
时间:2020/1/7
浏览量:
908
2015年1月至2018年4月期间,武汉市场的写字楼成交均价是一路高歌猛进,从最初的9941元/平米涨到21453元/平米,每平米上涨11512元,三年零四个月的涨幅高达115.80%,年均上涨34.77%,这显然与武汉市日益显著的城市魅力高度相关。
2018年5月开始,主要受调控政策对投资预期的影响,写字楼市场成交均价开启了下跌模式,仅一年时间,就降至16321元/平米的阶段性低位,每平米比最高峰记录降了5132元,一年的降幅达23.92%,跌得有点凶。
截止到2019年12月的最新数据,成交均价为16681元/平米。从近期成交均价变化趋势看,武汉市场写字楼的成交均价会守住16000元/平米这个整数关,继续下跌的可能性不大。
单套成交总价的变化波动显著,这显然与套均面积的变化高度相关。
2017年1月之前,尽管总价波动也很明显,但趋势性上涨的节奏,让套均总价从2015年1月的310万元/套,涨到2017年1月的1214万元/套,两年时间内购买成本几乎翻了两翻,这对武汉这样的二线城市而言,显然有过分炒作之嫌,不利于产业引入。
之后,套均总价波动更加频繁,但呈现出横盘调整的趋势。截止到2019年12月的最新数据,套均总价为855万元/套。根据近两年的套均总价变化情况,可以判断武汉的写字楼购买成本将维持在550-1000万元/套之间。
写字楼作为一种典型的投资型物业,是很多中产阶级的重点投资领域,从长远看,尤其是投资超过2500亿元的世界军运会,国家“举办一届盛会,成就一座城市”的办会理念,让武汉的基础设施和城市配套更加完善,城市发展动力进一步增强,在金融与产业聚集地购买优质的写字楼物业,会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强烈建议不要贪图便宜购买写字楼,而是在自己的经济承受能力范围内尽可能摸高买好地段的好物业,同时把物业管理水平作为重要的购买要素考虑,未来不但出租收益高,房价支撑能力也会很强,做金融抵押品的抵押率也更高,何乐而不为呢?
武汉市场写字楼的套均面积变化也是乱花渐欲迷人眼的节奏,几乎看不出什么规律性,只能说明从事写字楼开发的发展商对写字楼市场的把握度很差,只能“摸着石头过河”。
如果从另一个角度看,武汉写字楼市场的可挖掘空间极大,需要通过细致的市场调研,结合国内、外著名城市写字楼开发的成功经验与教训,深入研发产品和市场需求,尽享武汉城市圈发展红利,开辟新战场。
2018年四季度以来,武汉市场新增供应的写字楼,其套均面积有逐步增大的趋势,其面积区间维持在294-650平米/套之间。截止到2019年12月的最新数据,套均面积为564平米/套,这个面积段也是比较适合中、小型企业的办公需求,总价压力也不至太高。
武汉写字楼市场供应量的变化也同样折射出开发商对市场把握度不足的特点,2017年3月底之前,供应量由2015年1月的106套/月,一路跌跌撞撞,升至2017年3月底1923套/月这一历史高峰值,随后,开始趋势性下滑,并于2019年1月底达到288套/月的阶段性低位后开始回调。
截止到2019年12月的最新数据,写字楼新增供应量为474套/月。
从走势看,写字楼市场的新增供应量处在继续下行状态,显示写字楼市场的销售压力明显,开发商的推盘欲望在持续降低中。
写字楼市场的成交均价处在横盘调整状态,而套均总价和套均面积都在趋势性上扬状态,供应量的下滑趋势不太可能持续维持,对返乡置业的人群,也许是适时介入的好机会,至于如何决策,还是您自己拿主意,本文观点仅供参考。
武汉市场写字楼的租售比显然要好过之前谈过的三种产品。
在统计期内,最低只需要15年就可以通过收取的租金回收购买的成本,最高也就27年。
截止到2019年12月的最新数据,写字楼的租售比为21年,显然比住宅的49年、普通公寓的47年和酒店式公寓的34年要短太多。看过这个比较,您在这四种产品中究竟应该买什么恐怕就不难做出抉择了!
和前一篇文章的说法一样,接下来的这三张图都含有两层含义:
蓝色代表某类产品段(分别是单价段、总价段和面积段)占市场供应总量的比重,这可以视为是开发商对市场判断的应用成果;红色代表该类产品段通过客户调研获得的真实需求在市场总需求中所占的比重。
普通消费者可以关注那些市场供应量大、但需求更大的产品段,去配置自己相应的投资品。而作为开发商,这个图更有价值,就是让您看清供应与需求之间的错位情况,从而针对性进行进一步的深入调研,提升产品的市场契合度,聚焦经营,获取较好收益。
就单价段选择而言,1.1-1.2万元/平米稀缺性极强,是您首选的投资标的物;其次选择1.6-1.7万元/平米单价段产品,市场供应量略大于需求量;第三选择,考虑1.0-1.1万元/平米单价段产品,稀缺性更强,但需求量略低些。
1.7-1.8万元/平米单价段供应量远大于需求量,不宜考虑;而1.5-1.6万元/平米单价段产品,供应量是需求量的数倍,远离为妙。
如果有足够的有吸引力的产品,1.2-1.3万元/平米单价段可以考虑,需求量是供应量的一倍,有一定投资价值。
从总价段角度,首选50-60万元/套的写字楼产品,稀缺性较好;其次选择90-100万元/套的产品,稀缺性也不错;最后,再选择40-50万元/套的写字楼,虽然总量占比不高,但需求和供应严重倒挂,稀缺性更好。
对绝大多数普通投资者而言,写字楼的低总价是构成购买冲动的要素。您在购买时会受此要素影响,在未来计划转手时,买家也会有同样心理。因此,在低总价前提下选择好的物业,是您要考虑的首要因素,不能因为强调低总价,用贪便宜心态去考虑更大的面积,而是用“物业升值预期+租金回报收益+周边配套成熟度+二手物业转让活跃度+知名企业扎堆程度”等指标去综合考虑,才可能做出较好的选择。
就面积段而言,首选45-50平米/套的写字楼产品;其次选择40-45平米/套的面积段产品,这两者的稀缺性都算不错,值得考虑;第三再选择55-60平米/套面积段的写字楼,需求高于供应,具备一定投资价值。
50-55平米/套的写字楼产品,属于开发商过分扎堆的领域,供应量严重偏大,不建议选择。
60-65平米/套和75-80平米/套的写字楼产品,也有同样问题,谨慎选择为好。
110-115平米/套的写字楼产品,有特别好的稀缺性,虽然需求量偏小,但供应量更小,有足够闲钱的朋友们可以考虑这个面积段的产品抉择问题。
在调控背景下,“房住不炒”这一最高指示显然是一切政策的基础和纲领,除非中国经济已经面临不得不将房地产业作为拉动经济发展的“救命稻草”,否则,这四个掷地有声的单词构成的政治生态,一定不会让中国的房地产业重演“调控变空调”、“房价越调越高”的历史大戏,但一直缺乏投资渠道的中国百姓,辛辛苦苦积累的资金,既不敢再尝试“穿套西装进去、剩条短裤逃出”的股市生死劫,更不敢冒着风险去参加各种五花八门的套路贷而血本无归,只能在“存银行赔息”和“买物业收租”这两条道中择其一做出选择。
如果您真是这种人群,武汉,这一未来华中城市群的枢纽和带头大哥,在住宅、普通公寓、酒店式公寓和写字楼这四种产品中,依据您自身财力,按逆序方式考虑置业产品方向,即优先考虑写字楼、其次是酒店式公寓、最后再考虑普通公寓或住宅。
如果您有购房资格,但尚不具备投资能力,在住宅新房市场精挑细选选一套好开发商的好房子(您可以看看第一篇文章是如何描述好开发商的好房子这一观点的),会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无论如何,在武汉市场,如果您的方向就是投资,就是靠出租来维持物业长期自持或委托运营,强烈建议您尽量别碰普通公寓这种鸡肋型产品,这恐怕是我能给您的最真诚建议。
2018年5月开始,主要受调控政策对投资预期的影响,写字楼市场成交均价开启了下跌模式,仅一年时间,就降至16321元/平米的阶段性低位,每平米比最高峰记录降了5132元,一年的降幅达23.92%,跌得有点凶。
截止到2019年12月的最新数据,成交均价为16681元/平米。从近期成交均价变化趋势看,武汉市场写字楼的成交均价会守住16000元/平米这个整数关,继续下跌的可能性不大。
单套成交总价的变化波动显著,这显然与套均面积的变化高度相关。
2017年1月之前,尽管总价波动也很明显,但趋势性上涨的节奏,让套均总价从2015年1月的310万元/套,涨到2017年1月的1214万元/套,两年时间内购买成本几乎翻了两翻,这对武汉这样的二线城市而言,显然有过分炒作之嫌,不利于产业引入。
之后,套均总价波动更加频繁,但呈现出横盘调整的趋势。截止到2019年12月的最新数据,套均总价为855万元/套。根据近两年的套均总价变化情况,可以判断武汉的写字楼购买成本将维持在550-1000万元/套之间。
写字楼作为一种典型的投资型物业,是很多中产阶级的重点投资领域,从长远看,尤其是投资超过2500亿元的世界军运会,国家“举办一届盛会,成就一座城市”的办会理念,让武汉的基础设施和城市配套更加完善,城市发展动力进一步增强,在金融与产业聚集地购买优质的写字楼物业,会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强烈建议不要贪图便宜购买写字楼,而是在自己的经济承受能力范围内尽可能摸高买好地段的好物业,同时把物业管理水平作为重要的购买要素考虑,未来不但出租收益高,房价支撑能力也会很强,做金融抵押品的抵押率也更高,何乐而不为呢?
武汉市场写字楼的套均面积变化也是乱花渐欲迷人眼的节奏,几乎看不出什么规律性,只能说明从事写字楼开发的发展商对写字楼市场的把握度很差,只能“摸着石头过河”。
如果从另一个角度看,武汉写字楼市场的可挖掘空间极大,需要通过细致的市场调研,结合国内、外著名城市写字楼开发的成功经验与教训,深入研发产品和市场需求,尽享武汉城市圈发展红利,开辟新战场。
2018年四季度以来,武汉市场新增供应的写字楼,其套均面积有逐步增大的趋势,其面积区间维持在294-650平米/套之间。截止到2019年12月的最新数据,套均面积为564平米/套,这个面积段也是比较适合中、小型企业的办公需求,总价压力也不至太高。
武汉写字楼市场供应量的变化也同样折射出开发商对市场把握度不足的特点,2017年3月底之前,供应量由2015年1月的106套/月,一路跌跌撞撞,升至2017年3月底1923套/月这一历史高峰值,随后,开始趋势性下滑,并于2019年1月底达到288套/月的阶段性低位后开始回调。
截止到2019年12月的最新数据,写字楼新增供应量为474套/月。
从走势看,写字楼市场的新增供应量处在继续下行状态,显示写字楼市场的销售压力明显,开发商的推盘欲望在持续降低中。
写字楼市场的成交均价处在横盘调整状态,而套均总价和套均面积都在趋势性上扬状态,供应量的下滑趋势不太可能持续维持,对返乡置业的人群,也许是适时介入的好机会,至于如何决策,还是您自己拿主意,本文观点仅供参考。
武汉市场写字楼的租售比显然要好过之前谈过的三种产品。
在统计期内,最低只需要15年就可以通过收取的租金回收购买的成本,最高也就27年。
截止到2019年12月的最新数据,写字楼的租售比为21年,显然比住宅的49年、普通公寓的47年和酒店式公寓的34年要短太多。看过这个比较,您在这四种产品中究竟应该买什么恐怕就不难做出抉择了!
和前一篇文章的说法一样,接下来的这三张图都含有两层含义:
蓝色代表某类产品段(分别是单价段、总价段和面积段)占市场供应总量的比重,这可以视为是开发商对市场判断的应用成果;红色代表该类产品段通过客户调研获得的真实需求在市场总需求中所占的比重。
普通消费者可以关注那些市场供应量大、但需求更大的产品段,去配置自己相应的投资品。而作为开发商,这个图更有价值,就是让您看清供应与需求之间的错位情况,从而针对性进行进一步的深入调研,提升产品的市场契合度,聚焦经营,获取较好收益。
就单价段选择而言,1.1-1.2万元/平米稀缺性极强,是您首选的投资标的物;其次选择1.6-1.7万元/平米单价段产品,市场供应量略大于需求量;第三选择,考虑1.0-1.1万元/平米单价段产品,稀缺性更强,但需求量略低些。
1.7-1.8万元/平米单价段供应量远大于需求量,不宜考虑;而1.5-1.6万元/平米单价段产品,供应量是需求量的数倍,远离为妙。
如果有足够的有吸引力的产品,1.2-1.3万元/平米单价段可以考虑,需求量是供应量的一倍,有一定投资价值。
从总价段角度,首选50-60万元/套的写字楼产品,稀缺性较好;其次选择90-100万元/套的产品,稀缺性也不错;最后,再选择40-50万元/套的写字楼,虽然总量占比不高,但需求和供应严重倒挂,稀缺性更好。
对绝大多数普通投资者而言,写字楼的低总价是构成购买冲动的要素。您在购买时会受此要素影响,在未来计划转手时,买家也会有同样心理。因此,在低总价前提下选择好的物业,是您要考虑的首要因素,不能因为强调低总价,用贪便宜心态去考虑更大的面积,而是用“物业升值预期+租金回报收益+周边配套成熟度+二手物业转让活跃度+知名企业扎堆程度”等指标去综合考虑,才可能做出较好的选择。
就面积段而言,首选45-50平米/套的写字楼产品;其次选择40-45平米/套的面积段产品,这两者的稀缺性都算不错,值得考虑;第三再选择55-60平米/套面积段的写字楼,需求高于供应,具备一定投资价值。
50-55平米/套的写字楼产品,属于开发商过分扎堆的领域,供应量严重偏大,不建议选择。
60-65平米/套和75-80平米/套的写字楼产品,也有同样问题,谨慎选择为好。
110-115平米/套的写字楼产品,有特别好的稀缺性,虽然需求量偏小,但供应量更小,有足够闲钱的朋友们可以考虑这个面积段的产品抉择问题。
在调控背景下,“房住不炒”这一最高指示显然是一切政策的基础和纲领,除非中国经济已经面临不得不将房地产业作为拉动经济发展的“救命稻草”,否则,这四个掷地有声的单词构成的政治生态,一定不会让中国的房地产业重演“调控变空调”、“房价越调越高”的历史大戏,但一直缺乏投资渠道的中国百姓,辛辛苦苦积累的资金,既不敢再尝试“穿套西装进去、剩条短裤逃出”的股市生死劫,更不敢冒着风险去参加各种五花八门的套路贷而血本无归,只能在“存银行赔息”和“买物业收租”这两条道中择其一做出选择。
如果您真是这种人群,武汉,这一未来华中城市群的枢纽和带头大哥,在住宅、普通公寓、酒店式公寓和写字楼这四种产品中,依据您自身财力,按逆序方式考虑置业产品方向,即优先考虑写字楼、其次是酒店式公寓、最后再考虑普通公寓或住宅。
如果您有购房资格,但尚不具备投资能力,在住宅新房市场精挑细选选一套好开发商的好房子(您可以看看第一篇文章是如何描述好开发商的好房子这一观点的),会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无论如何,在武汉市场,如果您的方向就是投资,就是靠出租来维持物业长期自持或委托运营,强烈建议您尽量别碰普通公寓这种鸡肋型产品,这恐怕是我能给您的最真诚建议。
















